音乐粉 > 音乐教程  >  乐器教程  > 二胡教程 > 论张韶二胡艺术教学体系

论张韶二胡艺术教学体系

  • 人气:431
  • 收藏:0
  • 发布时间:2022-08-03 16:35:58
中央音乐学院张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一代国乐大师。他的艺术成就举世瞩目:演奏上细腻、优美,内在、激情;教育上渊源深邃,又自成体系,桃李满天下;理论上苦心孤诣,开创先河,堪称里程碑。在近百年二胡发展的历程中,张韶先生是一位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人物。 上个世纪,刘天华二胡学派通过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按年龄顺序)三位桥梁式的人物得以发扬光大。而张韶先生作为储师竹、蒋风之两位前辈的高足,对刘天华二胡学派的精髓有着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对如何引导、促进中国二胡朝着健康、深入的方向发展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一生努力,无怨无悔。发展中的中国二胡,有今天这样兴旺的局面,这么高的成就,与张韶先生所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中国二胡的发扬光大,张韶先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器乐教学古时靠口传心授,一个师傅可传数个弟子,由于弟子的资质不同,传法也不同,结果弟子的水平、风格相去甚远。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因材施教,教学的成果是弟子各有精彩,避免千人一面。今天的器乐教学虽然不再是口传心授,而是有据可依,但其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则是相同的,教学的成果自然也有很多相同之处——许多演奏家就是这种教学的成果。但是这种形式对于普及教学来说却并非最好的方式。 时代不同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日益丰富,学琴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绝大部分人学琴并不是为了谋生,而只是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至多是提高点艺术素养而已。这样一对一的教学就显得费时、费力、费资源,并不是最好的教学形式。同时一对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培养起步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对成年、中年、老年业余爱好者更不合适。因为他们更多需要的是愉悦身心,一对一的形式显得很孤独。 “文革”以后,针对这种情形,张先生曾提出,孩子学琴两、三个一小组,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兴趣;成年业余爱好者可以更多一些编组,以适应他们愉悦身心的要求。从数年教学实践看来,这种教学形式非常好。从结果看,孩子学琴学得最好的都是两、三个一小组的。他们在一起有比较、有竞争,一般都不甘于落后;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甚至可以产生小老师,兴趣大增。 张韶先生一生的演奏、教学,尽管自成体系,但没有停留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上,实际上始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1999年,先生说:二胡技法理论不少,但缺少科学性,缺少说服力(先生在教学中每纠正学生一个方法的错误,多要说明科学依据是什么);教材不少,但跨度太大,缺少系统性;教学虽然普及但缺少规范性。针对这些问题,先生曾对笔者要求:你今后的研究课题就应该是“二胡演奏、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这说明张韶先生一生的演奏、教学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他的高瞻远瞩,仍然看到二胡的演奏、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对先生的二胡演奏、教学进行有限的总结,也是为了完成先生“二胡演奏、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愿望。 以下是学琴偶记,记录了笔者随张韶先生学琴的零星片段,借此亦可对先生的教学有所感悟。 学琴偶记之一。十年前随张韶先生学习《汉宫秋月》,第一句往往反复拉上几十遍,先生还是摇摇头:“味道不够,再去听(蒋风之先生)录音,去模仿。”接着他回忆当年跟蒋风之先生学琴的情景:“半天能学会一句就不错了,有时好几天也学不好。”——重视模仿。 学琴偶记之二。张先生给我们讲《兰花花》,反复推敲、琢磨。第一段“兰花花好”,足足练了两周,才勉强达到张先生的艺术要求:优美、流畅,充满热情和女孩子的娇羞。——细节上精雕细刻。 讲到“抬进周家”这一段,更是情动于中,每讲一次,师生一起掉泪,那种情形是终生难忘的。——注入感情。 对于这种教学,一开始不理解,觉得进度太慢了,后来才体会到这样的授课,真是事半功倍,是真正的捷径。先把一句、一段学得好,学得精,然后便可以举一反三。譬如学好《汉宫秋月》一首曲子,固然要下很多工夫,可能要几个月才能揣摩出韵味,但学好这一首,对于《流波曲》、《二泉映月》、《病中吟》、《鸥鹭忘饥》等等,自然有很大帮助,甚至对于终生的二胡演奏,都不会流于肤浅。这比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自然高效的多。这也是教育的艺术。张先生自己说,这种教学是对蒋风之的继承,是对蒋派二胡精神的继承,是人文的继承。 学琴偶记之三。张先生教我们演奏《月夜》,到了第一段第20——28小节,先生说:这一段是仙女在云中吹箫的声音,弓法要绵延流畅,声音要虚无缥缈。乐曲结束一个音要求摇晃琴杆,似乎这个音又向那个吹箫的仙女飘去了。先生的艺术修养、艺术想象真是无与比拟。——超凡的艺术想象力。 学琴偶记之四。先生教我们演奏《空山鸟语》,到了最后,先生说这段结束是大鸟叫小鸟:“起床了,起床了。”小鸟懒洋洋的应道:“起来了,起来了。”大鸟又叫:“快起来!”小鸟不耐烦:“起来了。”大鸟生气了,放大嗓门喊道:“快起来!”小鸟们都醒了大家回答道:“起来了,起来了——。”于是大鸟带着小鸟们扑腾着翅膀唧唧喳喳的飞走了。——人文精神。 学琴偶记之五。先生教我们演奏周耀锟先生的《音乐会练习曲》,到了66——73节,先生说要模仿出巴乌的效果,体现地方特色,使练习曲音乐化。听了许多人演奏《音乐会练习曲》,从没有听过像先生这样处理的,真高明。——体现特色、风格。 学琴偶记之六。先生教我们演奏《二泉映月》,许多打音用小二度,且用指肚触弦,奏出一种模糊的、暗淡的效果;所谓拨弦实际上是带起音(手指按紧在弦上猛的抬起带出一个声音),这个音必须若有若无,才能表现阿炳的神韵;最后一段主题出现时把弓子提起来演奏,奏出一种萧瑟而凄凉的效果。先生对二胡表现手段挖掘之深,另人惊叹。——突破常规。 从几例“学琴偶记”看,张韶先生的教学更是毫无拘束,但万变不离其中,处处体现文化、艺术,体现他的教学观念。(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基础训练基地人文社会科学系)

Powered by 音乐粉 www.yinyuef.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4095045号-19

音乐粉所有资料均为网友制作、提供或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