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 人气:461
- 收藏:0
- 发布时间:2022-07-16 17:33:31
音乐学家、语言文学家、翻译家薛范一生致力于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身有残疾的他已发表翻译歌曲将近2000首,却是一个不拿国家工资的普通上海居民。他对歌词有着卓越的审美感,并把握住词的歌唱性,使译词化为了音乐…… 在我半个世纪翻译介绍近2000首世界各国的歌曲中,最出名的、最受人欢迎的,恐怕得首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了。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诞生: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问世于1956年,这样一首短小而并不复杂的歌曲,近半个世纪来在世界各地越传越广,这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马都索夫斯基的诗出色地描绘了俄罗斯大自然的内在的纯朴的美;歌曲中年轻人真诚激动的心声、萌生的爱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别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他那富有魅力的、水晶般剔透的旋律又支持和发展了诗歌形象,仿佛就是从俄罗斯大自然本身诞生出来的。用作曲家本人的话来说,歌曲是“顺着字母从笔尖底下流出来的”。
而当初1956年,这首歌拿去录音时,电影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不过影片上映后,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一举夺得了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
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自此,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飞出了苏联国界,开始它的全球旅行。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艺术魅力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灵活地运用了调式的变化——第一乐句是自然小调式,第二乐句是自然大调式,第三乐句旋律小调式的影子一闪,第四乐句又回到了自然小调式。歌曲旋律的转折令人意想不到却又自然得体,气息宽广,结构精巧,于素雅中显露出生动的意趣,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苏联音乐界盛赞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歌曲作品“体裁灵活新颖,手法别致,风格多样化,很少有雷同的感觉。”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始终认为:歌曲复杂或是简单,是并不重要的。终究不是因为这点才受人喜爱。只有当人们在歌曲里寻找自己生活的旅伴、自己思想和情绪的旅伴,这样的歌就会受人欢迎。”《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已不是单纯的爱情歌曲,也不仅仅是歌唱莫斯科近郊夜晚的景色,它已融入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对亲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获得第二次生命
1957年7月,我在译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足足花了两天的功夫,好几处译文始终不尽如人意。那天晚上,我去“小剧场”观摩歌剧演出。散场后,我推着手摇车走在淮海西路上。当时刚下过一阵细雨,地上还是湿漉漉的,路边的法国梧桐还往下滴着水珠。蓦然,不知从哪幢楼里飘来了悦耳的钢琴声,我不由得停住了车,凝神谛听。哦,是肖邦的《降
B大调夜曲》(作品9之2),我少年时也曾练过的。不知怎的,我竟想象那位弹奏者一定是位妙龄少女,大概第二天要向钢琴老师还课,不得不在夜深还一遍遍苦练。琴艺并不见佳,但在那个静静的夏夜,路灯撒开淡淡的光晕,梧桐叶簌簌絮语,夜空里弥漫着潮湿的异样的气息——悠悠扬扬飘忽的琴音,自有一种神秘的、甜蜜的意蕴。我就坐在手摇车上出神地聆听着那位少女和肖邦的对答,任自己的思绪在缥缈的幻境里邀游……直到琴声终于沉寂才怅然若失地离开,到家已经午夜一点了,依然毫无睡意。拿起摊在桌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未完成稿,忽然灵感如涌,只一个小时就把歌曲译成誊清。
肖邦的钢琴曲,令我醉心的着实不少,但独有这一首《夜曲》,竟在我记忆中留下永不泯灭的印象。歌曲译成后,在上海的《广播歌选》1957年第9期上发表,距联欢节降下帷幕还不到两个月,可见当时的出版效率之高。随后,全国各省市音乐刊物相继转载。后来得知,《莫斯科郊上的晚上》被译成各国语言正式发表的先后次序,中国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