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粉 > 音乐教程  >  乐器教程  > 二胡教程 > 论张韶先生的二胡演奏风格

论张韶先生的二胡演奏风格

  • 人气:446
  • 收藏:0
  • 发布时间:2022-07-13 17:52:15
中央音乐学院张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一代国乐大师。为了中国二胡的发扬光大,张韶先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张韶先生的二胡演奏风格可以概括为细腻、高美,内在、激情。 什么是“细腻”? 细润光滑谓之细腻。唐杜甫:“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丽人行》)细密、精细谓之细腻。 唐元稹:“彤管内人书细腻,金奁御印篆分明。”(《内状诗寄杨白二员外》)前者描人,后者状物,人之细润、光滑,物之细密、精细均有可感。可是演奏上的细腻怎么讲呢?不妨借用上述两点来解释。 演奏上的“细润、光滑”:演奏家所演奏的作品无一处粗糙,无一处瑕疵,更无一处突兀;连绵的起伏,匀称的结合,柔美的线条,浑然一体犹如丽人,这就是演奏上的“细润、光滑”。演奏上的“细密、精细”:演奏家在演奏作品时每个音必然讲究,句读布局必然恰当,篇章结构必然合理。犹如一件浑然天成的物件,养人耳目,悦人心脾。这样的演奏就是“细密、精细”。 张韶先生的二胡演奏正是这样。他演奏的任何一首乐曲,绝不允许有粗糙、瑕疵、突兀的存在。如演奏《二泉映月》不同段落音色应该有什么变化;每个定把滑音在音律方面如何把握;特殊弓法反复推敲,特殊音型反复揣摩;每处打音的度数、虚实都精心设计;某篇布局的安排必然是作品协调和谐。而演奏《流浪者之歌》这类移植乐曲,则从揉弦的音色、音律的准确,音程的精确等反方面细致入微考究。在处理每个音时,必然是这个音有依据、有着落,他认为如果仅仅是从频率和幅度上演奏这个音,那也最多是如古人所说的“知音”而不“知乐”而已。 比如演奏《空山鸟语》的引子,许多演奏家的演奏仅是从鸟语唱答这个意境上来处理,而张韶先生不仅这样,在演奏时务使二胡通体振动,使其充分共鸣,创造出一种深山幽谷中的鸟语唱答, 让人一下子进入到特定的环境当中。在演奏《喜丰收》时,曲中老农对话的语气、神态鲜活,甚至呼吸可感。在演奏《兰花花》抬进周家一段时,描写兰花花由于害怕而不敢哭泣,到抽泣呜咽,到放声大哭,最后痛苦绝望的呼救,一层一层渐次展开,让人听了倍感痛心。这一段当中尤其对每一个音的处理的细致程度,令人惊叹。这种有依据的、有着落的处理就是细腻。 什么是“高美”? “高美”指艺术作品到达高深阔大的境界。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高深? 首先艺术作品高深并不代表深奥难懂,应该是艺术作品蕴含的道理或哲理是高深的,比如《高山流水》并不难懂,但它所含蕴的世间理、人生理却是高深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其中所示的世间理、人生理很丰富、很复杂,这就是他的高深。 其次演奏者胸襟开阔,高风亮节,境界高远,思想深邃,他的演奏则必定高深。所谓佛必济世为怀,道必清静无为,儒必孝悌忠信。这就是境界不同,旨趣各异,然而必通过特定途径有所表现。演奏就是一种表现境界和旨趣的途径,所以猥琐者所奏自然猥琐,高远者所奏自然高远。 至于音乐美、演奏美的产生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音乐美产生于它的“象征意义”(日本渡边护);有的学者认为是“意象与情趣的融合”(中国朱光潜);孔子之前认为美就是“善”(以善为美);孔子之后美善分离。 孔子说:《韶》尽善尽美。《武》尽美未尽善。这虽然是一个难以定性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音乐中所产生的“象征意义”、“意象与情趣的融合”、“善”无疑都是美的。 演奏也是这样,凡上品的演奏必然具有“象征意义”,必然是“意象与情趣的融合”,必然是“善”的。 演奏者胸襟豁达,思想深邃,志趣高远,则演奏所产生的“象征意义”必然深远,“意象与情趣”必然高度融合”,其必具有“仁厚、慈爱”之心,这就是演奏的高美境界。 张韶先生的演奏正是这样。 什么是“内在”? 我们经常说的“内在”一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和外在相对;一是指存在于内心,不表露在外面。比如有的人相貌堂堂,很注重外表的美,刻意打扮、装饰,如果得体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就是看得见的外在美。也有的人容貌平平,甚至是丑的,穿着也很朴实,不事雕饰,但满腹经纶,且举止合宜、言谈高雅,你会被他的风采所深深吸引住。这也是一种美,一种内在的美。 外在的美多为先天的,后天适当修饰及光彩照人;而内在美则须经后天的培养,读书、体验、思想,修身,自然具有高洁、优雅的气质,所谓“书到修身品自高”。 演奏上也存在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区分。 外在的演奏,乐曲说什么,演奏传达什么。 比如演奏《空山鸟语》,乐曲说的是“空山”中的鸟语,演奏者如实的这一意象和情趣,这就是外在的演奏; 还有一种演奏乐曲所说的是A,演奏所传达的是B,或是A+B,这个B就是言外之意,这种演奏所传达的“意象和情趣”需要玩味,往往越琢磨越有味。这就是内在的演奏。 张韶先生的演奏正是这样的。他演奏的《空山鸟语》实际上是“空山人语”或“空山中的人鸟应和”,传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这种演奏却需要“琢磨”,因为它是言外之意。 张韶先生的二胡演奏中的言外之意体现的非常突出,几乎所演奏的乐曲无一没有言外之意。《月夜》中的箫声,《音乐会练习曲》中的巴乌声等等无不透露出一些言外之意。 “激情”是怎么表现的? 所谓激情是一种充分而强烈的感情,应该说充分而强烈的感情是音乐作品乃至艺术作品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就不会有生命力。这一点容易理解,不加论述。我们要讨论的是音乐作品中的激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在《研究蒋派二胡的现实意义》一章中,曾论述过“蒋风之二胡演奏中复杂的艺术处理,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处理把听众本就藏于内的'哀心’激发出来。比如借用古琴的手法,激发出听众对文人意识和古朴典雅风格的感觉……”,“所有这些都是因为听众内心早已曾经有过这种生理反应,积累了这样的经验,形成了这样的欣赏习惯”。这段话要说明的是音乐本无感情,感情藏于人心之内。音乐可以通过种种手段把藏于人心之内的感情激发出来。 为什么有的演奏让人听了会说没“味”,而有的演奏让人听了却觉得充满激情呢?实际上就是听了没“味”的演奏不能通过有效手段(艺术处理)把藏于人心之内的感情激发出来,后者则相反。 张韶先生的二胡演奏继承了先师蒋风之先生的风格,对乐曲都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艺术处理,目的就是要把藏于人心之内的感情激发出来。他的演奏当然会充满激情了。 我们研究张韶先生二胡演奏“细腻、高美,内在、激情”如前文所说并不是作为一种历史的风格来加以考察,而是要揭示出怎样做到演奏中的“细腻、高美,内在、激情”,这对于现实的二胡演奏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今天的听起来没“味”的二胡演奏实在太多。这一方面是文化的缺失,一方面是趣味的平庸,不根据特定的内容作必要的艺术处理也是很大的原因。当然艺术处理也必须要有文化、修养等等作为前提。 以上是从听觉上考察张韶先生的二胡演奏,也可以说是从内在美的角度来研究张韶先生的二胡演奏。 如果就音乐会的欣赏来说,那就不仅是听觉的,还有视觉的,这个视觉的欣赏包括演奏者的舞台形象、台风,演奏的方法、姿态等等。张韶先生的演奏一生都在实践自己的美学观点,就是他的演奏“四美”: 美琴、美手、美人、美音。

Powered by 音乐粉 www.yinyuef.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4095045号-19

音乐粉所有资料均为网友制作、提供或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