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2
- 人气:1369
- 收藏:0
- 发布时间:2021-12-06 16:13:09
㈠ 格里高利圣咏的形成
㈡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1. 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为主)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
2. 以拉丁文为歌词;
3. 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
4. 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
5. 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第二节 圣咏在礼拜仪式中的运用
基督教教仪活动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分为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主要是运用于这两种宗教礼拜活动。
㈠ 日课
日课是修道院规定每一僧人每日必修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㈡ 弥撒
弥撒在音乐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弥撒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
弥撒礼仪在不同时代、时节和地区很不相同,以下是最一般的形式:
专用弥撒(根据时节歌词变动) 常规弥撒(唱词不变)
福音礼仪 进台经
慈悲经
荣耀经
特用祈祷文
使徒信书
升阶经
哈利路亚
福音书
信经
领受圣体礼仪 奉献经
序祷
圣哉经
羔羊经
圣餐经
会众散去
注:黑体字为重点
哈利路亚:来自古老犹太语,意为“主啊,赞美您”。这是应答圣歌类,是整个弥撒仪式中最具装饰性的花唱段落。
第三节 教会音乐理论
㈠ 音乐美学
中世纪最具权威的音乐理论家是波埃修斯,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位罗马人”,古代文化在中世纪的最重要传播者。
波埃修斯对音乐的理解对中世纪的音乐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教会音乐实践可以说是完全忠实于他的音乐理论。
㈡ 记谱法
在很长时间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都是完全依靠记忆,到了查理大帝时期,为了有利于推广格里高利圣咏促成了记谱的发展,但这时记谱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记忆,它仅仅在歌词上方写下简单的符号,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谱也称为“纽姆谱”,大概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被普遍使用,它只能提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而无法来告诉人们陌生的音乐。
㈢ 教会调式
11世纪,八个教会调式理论基本确立。
了解其名称及其音域、每种调式的常用音。
㈣ 六声音阶
第一节 格里高利圣咏的扩展
㈠ 附加段
附加段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插入新的材料,形成圣咏的扩展。
㈡ 继叙咏
㈢ 宗教剧
第二章 多声部复调音乐的兴起
问:9世纪末到13世纪末复调音乐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的复调音乐
㈠ 奥尔加农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做奥尔加农,约公元9世纪末一篇佚名的论著《音乐手册》对这种复调形式有过描述。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平行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
据《音乐手册》介绍,有两种奥尔加农。第一种是所谓“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两个声部的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除了严格的平行奥尔加农外,还有一种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这种奥尔加农也是以圣咏为基础,但不同于: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进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
我们可以从规多的著述《辨及微茫》中了解到这一时期复调音乐在风格上一些特征:一、平行进行很重要,但严格平行进行常被破坏,自由的反向、斜向增多,这加强了声部的独立;二、下方的奥尔加农声部变得较为活跃,常常超越圣咏声部出现在上方,因此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
大约在规多理论著作产生的同时,出现了现存最早用于礼仪实践中的一批复调手稿,这就是保存在英国南部温彻斯特大教堂的两本11世纪抄本,合称《温彻斯特附加段圣咏集》。
㈡ 华丽奥尔加农
12世纪上半叶,奥尔加农声部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
㈢ 节奏模式
大约11、12世纪左右出现最早的可以标记节奏的记谱法。
㈣ 第斯康特
12世纪或13世纪初,一种与华丽装饰奥尔加农风格迥然相异、被称为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开始越来越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音对音,同步走,有节拍加以控制。
第二节 圣母院乐派的复调
㈠ 文献及一般风格特征